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。作者以张居正为例子,同时提到了周公旦,商鞅,王安石等人,他们都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改革者。这些人一脉相承,"工于谋国,拙于谋身",没有顾及个人安危,勇于救国,一往无前。
古有张居正,今有美利坚马部长。很多人说马首富不懂中国历史,万一老川下台,他可能真的要躲去火星才活的下来。
身败名裂,改革家的宿命?
上面说的4个人,除了周公旦以外,商鞅被车裂,王安石黯然下岗,张居正死后被清算,都没有好结局。他们在改革中都无可避免的伤害了既得利益团体,这也是他们的改革后期受到阻力的核心原因。改革中强压下去的力量,在改革的后期强烈反弹。
我在看到他们几个的故事时,就在琢磨一个问题:要改革必然是要打破一个旧的,创造一个新的,否则就不能称为改革了。那么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,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是否有功成身退的情况呢?
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。
引言
这几个人,都是谁?
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位改革者——周公旦、商鞅、王安石和张居正。周公旦是中国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;商鞅大家都很熟悉,活跃于战国,服务于秦孝君;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,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初年的首辅。
他们的改革,无论对错都对当时的国家和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。
他们实行的改革,有何共同之处
中国古代历史上做出改革的政治家有很多。甚至不乏君主自己下场动手的。今天要谈的四个人,有一个共同之处。他们的改革大多伤害到了国内已有的既得利益群体,因此在改革中后期都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和反弹。除了周公旦外,其他三位的下场都不太好。
我打算逐一对他们做个分析,谈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改革遭遇的阻力和结局,并比较他们改革思想的异同。随后,我们也将放眼古代世界范围,探讨若干成功的改革案例,这些改革者如何在变革过程中保全自身,从而总结出历史上改革成败与个人命运的经验教训。
中国古代主要改革家时间线
四位改革家
周公旦的改革与挑战
政治、社会背景
周公旦(即周公,姬旦)是中国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。他是周文王之子、周武王之弟,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,周公成为辅佐幼主周成王的重要人物。当时的背景是:商朝刚被推翻,周朝需要巩固对广大原商朝疆域和诸侯的统治。
周武王去世时,太子姬诵(即周成王)年幼,周公旦受遗命摄政。这一举措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:武王的弟弟管叔等"三监"怀疑周公意图篡位,联合商纣遗民武庚发动叛乱,即历史上的"三监之乱"。
改革举措与目标
分封制的完善
周公在周武王原有封邦建国的基础上,进一步扩充和规范了分封制度。他代表周室大封同姓及功臣,将王族、亲属和功臣分别封国各地,以周王室嫡系控制重要区域。
制定礼乐制度
周公被传统上视为周礼的奠基者。他制定和完善了一套以宗法等级和礼仪教化为核心的制度(后世称为"礼乐制度"),作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导原则。
退位让政,树立忠诚典范
在周成王成年后,周公主动归政。据传统记载,周公摄政七年,待成王亲政后"克尽厥功,辟土服远",便将政权归还成王。他的退让平息了对其专权的疑忌,树立了忠臣和谦恭的典范。
阻力与结局
即使是这么温和的改革,照样还是引发了贵族集团的猜忌和前朝残余势力的不满。三监之乱没能成气候,周公旦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
周公本人并未像有些改革者那样遭到悲剧下场——他得以寿终正寝,且在死后受到了后世极高评价。历代儒家把周公视为圣贤,周公常被后人敬仰为"元圣"。
商鞅的变法与宿命
政治、经济背景
商鞅(原名公孙鞅,商鞅是封号)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改革家和法家代表人物。他在秦孝公时期(公元前4世纪中叶)主持变法,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改造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,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。
那个时候其实各国都在图强改革,周边的魏、楚等国已先行变法(如李悝变法、吴起变法)并且取得成效;而秦国地处西北,相对落后,国内还有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掣肘,如果不变法革新,恐怕很难在竞争中生存。
变法内容与措施
强化法治与连坐
商鞅引入并完善了成文法典。他参考魏国李悝的《法经》,制定新法,"定分止争",将改革内容明文化、法律化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。
奖励军功
针对旧的宗法贵族势力,商鞅毅然废除世卿世禄制。他规定"夺爵制":贵族不事军旅者剥夺其封爵土地,而建立军功爵制——平民只要战场立功即可受爵封田。
迁都咸阳,削弱旧势力
商鞅把秦国都城从栎阳迁到新建的咸阳。此举有战略意图——远离旧贵族的根基地栎阳,以便防范旧族作乱,同时也昭示新政新气象。
结局
公元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,太子驷即位为秦惠文王。商鞅生前因执法严酷,曾"以法治太子"。新君对商鞅早有不满,旧贵族趁机在惠文王面前火上浇油,诬告商鞅谋反。失去庇护的商鞅仓促出逃,却因为自己订立的旅店住宿实名制而无法藏匿,最终被擒。
秦惠文王下令以最残忍的刑法车裂处死商鞅,夷其三族。
不过,商鞅死后,秦惠文王很快发现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的成效不可逆。所以气出完了,秦惠文王却并未废除其变法成果,反而继续沿用新法治国。也就是说:对是你商鞅对了,但是你必须死。
王安石的新法与争议
政治、经济背景
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朝的宰相与改革家。他在熙宁年间(1069–1076年)推行"熙宁变法"或称"新法"。北宋中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:对外,辽、西夏环伺,军力疲弱;对内,积贫积弱的财政困境日益加剧,冗官冗兵、土地兼并、贫富悬殊等问题突出。
宋神宗即位后,急欲有所作为,王安石以"天变不足畏、人言不足恤、祖宗之法不足守"的气魄,主动承担起革新使命。他在1069年拜相后迅速着手推行新法,以图富国强兵、整顿积弊。
新法内容与措施
青苗法
青苗法,亦称农田水利法。官方低息贷款于农民。每年青黄不接之际,由政府出资或以官仓谷物,按2%年利贷给农户,秋收后归还。此举原意在于杜绝高利贷剥削、解农民燃眉之急,并让政府获得一些利息收入。
免役法
针对地方劳役徭役制度不公,新法允许富户缴纳免役钱,政府用这笔钱雇佣差役。意思就是你有钱就可以不用劳役,花钱免灾。
方田均税法
这是土地丈量和均赋措施。通过全国大规模丈量土地,将瞒漏地主隐田纳入征税范围,保证税负公平。此举打击了地主漏税行为,增加政府收入,也为掌握土地分布提供依据。
改革阻力与王安石结局
王安石新法遭遇到了北宋朝野罕见的激烈反对,形成了尖锐的党争。主要阻力来自保守派官僚集团(以司马光、韩琦、欧阳修、苏轼等为代表)、地主富商阶层等既得利益者。
面对重重阻力,王安石非常顽强,执意执行。他以顽强意志推行新法数年,他甚至熬到了保守派核心人物去世。
1076年,王安石因丧子悲痛,加之与皇帝政见出现不合,主动辞去相位。此后他退居江宁(今南京),赋闲著述。1085年神宗去世,年幼的哲宗继位,保守派司马光入相主持朝政,新法尽数废止。王安石眼见多年心血被否定,郁郁而终,于1086年病逝。
张居正的改革与清算
政治、社会背景
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初年的首辅,他在1572–1582年辅佐年轻的万历皇帝实行"一条鞭法"等改革,是明代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革新者。
张居正上台时,明朝正处于中衰局面:穆宗隆庆年间虽有短暂休养生息,但财政亏空、吏治松弛的积弊依旧严重。
改革内容与施行
推行"一条鞭法"
这是张居正最著名的财政改革。其核心是把原先繁杂的田赋、徭役、杂税等合并为按田亩征收的统一银两。通俗点说,就是精简税制。但是,在执行时,更强调督促官员执行,追缴欠赋。
大丈量与土地清查
为配合一条鞭法,张居正在1581年下令全国丈量土地,重造册籍。这次丈量是唐代两税法后、清代丈量前中国史上最全面的土地清丈,被称为万历丈量。
整肃吏治与考成法
张居正改革的另一关键是加强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。他注重通过考成法来督察官僚:要求各级官员每月、每半年上报政绩,有点像现在美利坚马斯克让政府官员写周报。
改革阻力与张居正结局
张居正执政之初,依靠太后和皇帝的信任,以及控制言路的高压手段,他的改革阻力相对小于王安石等人。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反对声音,只是被他强势压制。
公元1582年,张居正因积劳成疾去世,年仅五十。他死后,潜伏的反对势力立即发难。许多被他压制的官员联合起来弹劾他的种种"罪状":专权擅政、贪污奢侈、培植私人势力、迫害异己等等。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积怨此时爆发。他很快下旨清算张居正:解除其追封,抄没家产,逮捕党羽,甚至差点对张居正鞭尸。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,其门生故吏尽遭清洗。
直到四十年后(1622年),明熹宗为加强统治需要,才平反张居正,恢复其名誉。
四位改革家的总结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比较周公旦、商鞅、王安石、张居正改革的异同:
礼乐教化] B --> B2[商鞅: 全方位变革
社会革命式] B --> B3[王安石: 经济财政改革
富国强兵] B --> B4[张居正: 财政整顿
吏治整肃] E --> E1[周公: 寿终正寝
后世称圣] E --> E2[商鞅: 车裂处死
功过争议] E --> E3[王安石: 郁郁而终
毁誉参半] E --> E4[张居正: 死后清算
家破人亡]
改革内容侧重
- 周公侧重于政治制度的重建(分封宗法、礼乐教化)和权力结构调整,属于制度奠基型改革。
- 商鞅变法则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式改革,将旧制度彻底摧毁,建立新秩序。
- 王安石新法主要集中在经济财政领域(理财为重),兼顾军事和文教。
- 张居正改革以财政整顿为中心,辅以吏治整肃和军事布防优化。
共性与启示
这四人所处时代不同,理念各异,他们的共性是:
- 都在面临国家困境时挺身而出,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推动变革
- 都坚信自身方案能拯救国家,于是毅然挑战传统和既得利益
- 也都因此背负巨大压力和风险
- 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抵制
- 最终除了周公相对善终外,皆遭不同程度的挫败甚至清算
历史"功成身退"的改革者
尽管"忠臣多薄命"的例子比比皆是,历史上仍有一些改革者既推动国家变革、又保全了自身,为后人称道。在此举几例:
管仲
春秋时期齐国丞相,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关键人物。管仲早年曾受挫,后得鲍叔牙推荐,齐桓公任命他为相。
管仲善于谋国,上任后,管仲在经济/军事/政治上都进行了系统性改革。管仲的改革富国强兵效果显著:齐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邦国,都城临淄繁荣甲天下。
更重要的是,管仲善于"谋身":他与桓公君臣相知,鲍叔牙亦襄助其政,不存在来自君主的生死危机。桓公对管仲言听计从,尊称他为"仲父",一次听闻管仲病重甚至三天不举乐。管仲始终谨守臣节,从不逾越,让桓公虽倚重他却无疑忌。最终管仲执政40年寿终正寝,葬以大礼。
子产
春秋末期郑国的贤相,姬姓公孙侨,字子产。郑国是小国,内忧外患严重。子产执政26年,对内推行一系列改革,使郑国在强邻环伺中依然安定繁荣。
《史记》称赞他改革后的成效:"一年之内,幼者不忤长,老者不负戴;二年,市不二价;三年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"。
他在言论上宽容而在行动上严格的统治风格尤其为人称道:一方面他曾下令禁止在国都张贴匿名谤书,以免扰乱人心,但当有人因批评政府获罪时,子产坚决阻止另一位大臣处死此人,认为听取平民意见有利于国家。
子产的结局相当圆满:他一生清廉公正,死后郑国举国哀恸。孔子评价:"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",对其器识仁政极为赞赏。子产之所以能功成身退,在于他的改革兼顾礼法,不过度侵犯贵族利益,同时赢得民众支持。
唐玄宗朝的姚崇、宋璟
唐玄宗开元初期的两位名相,被誉为"姚宋"。在经历武则天晚年和唐隆政变的混乱后,年轻的唐玄宗任用姚崇(开元元年拜相)和宋璟(开元四年拜相)先后辅政八年,开创了"开元盛世"的局面。
姚崇上任后向玄宗提出著名的十事要说改革建议,包括禁止皇亲干政、减轻刑罚、裁减冗兵、惩治贪官、选贤任能、停止对外无谓战争等十大方面。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。姚崇为相三年间,大力精简机构、整肃吏治,奖励廉洁,惩处贪污,广开言路,举荐贤才。
姚崇、宋璟二人均得善终:姚崇于开元九年致仕,不久病逝,享年72岁;宋璟在开元十三年因事免相位,两年后平安去世,年68。玄宗对二人一直尊礼有加,没有因为他们权重而生疑忌。
改革成功与自保的共同要素
这些成功案例表明:改革者未必注定悲剧,关键在于如何平衡"谋国"与"谋身"。
无论管仲之于齐桓公,姚崇宋璟之于唐玄宗,甚至之前说的商鞅,王安石和张居正。他们都有明君或最高权力的认可授权,从而能施展抱负。区别是,不功高震主,是自保要诀。
成功的改革者通常采取循序渐进、折中调和的策略,尽量减少一刀切式的剧痛。利益平衡做得好,改革者就少树敌,安全系数提高。
改革不仅需要才干,更需要谋略。知所进退、适可而止,使他们避免了"兔死狗烹"。
改革若能赢得民心和大多数官员的认同,改革者自身安全系数就更高。好的舆论口碑和群众基础,往往能在关键时保护改革者。
结语
历史一再证明,改革需要智慧:既要有"计利当计天下利"的格局与勇气,也要有"留得青山在"的机变与退让。道德经中说的,为而不恃,功成弗居,也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