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启发

焦虑的秦始皇

从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焦虑看努力与成功的真相

成功学的反思 普通人的出路 《关我屁事》解读 价值观探索

焦虑的秦始皇

公元前210年7月11日,秦始皇在第五次全国视察的时候去世。他死后第二年,仅仅小他三岁的刘邦才领兵起义,只用了7年时间统一了天下。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灭亡,只有15年时间,而汉朝,东西两汉加起来,延续了四百零五年。

公元前221年

秦始皇统一六国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

公元前210年

秦始皇在巡视途中去世,享年49岁

公元前209年

陈胜吴广起义爆发,揭开反秦战争序幕

公元前206年

秦朝灭亡,秦王子婴投降项羽

公元前202年

刘邦击败项羽,建立汉朝

秦始皇是一个焦虑的人,他出行的时候要弄好几辆一样的马车防刺杀;他听信术士的言论,担心被人知道自己晚上的行踪,每个晚上要临幸妃子,还得在各个宫殿中亲自跑来跑去刷步数;他执着于长生不老,强迫自己相信各种各样的骗局,追求虚无缥缈仙药仙山。他这么焦虑,拥有当时全中国最顶级的医疗条件,结果还没有活到"知天命"的年纪。

对比刘邦的7年拿下中国,秦始皇统一中国,准备了多久呢?答案是550年。前771年秦国被列为诸侯国,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。秦国从嬴政先祖秦襄公开始发力,31个皇帝持续不断的努力,战胜了所有的对手,最后还是被刘邦摘了桃子。

对比刘邦,嬴政本人努力吗?

实际上他非常努力。嬴政13岁就继位,22岁正式加冕,马上平定嫪毐的叛乱,逼死吕不韦,大权独揽。然后他逐一灭六国,统一中国。统一后没闲着,修长城,修高速公路,盖陵墓,统一度量衡。他每次出巡可不是国庆旅游,又是祭天又是留碑文又是封禅,晕车了都不忘批阅奏章。秦始皇每日批阅文书以"石"(约30公斤)计量。

刘邦后来打天下那段时间肯定是努力的,但他前面40多年游戏人间,整天酗酒骗钱,40岁了连个老婆都没有。史记里借别人的口,说刘邦这个人是贪财好色嗜酒。这样的人,不可能在前40年为了统一天下做多少重要准备。

不要努力

The Subtle Art

《重塑幸福》

原名: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*ck

这本畅销书自2016年出版后,全球销量突破1500万册,连续霸占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超100周,翻译成50+种语言。

更好的翻译是:《关我屁事的终极奥义》或者是《摆烂的艺术》

亚马逊上有一本超级畅销书, 书名翻译的很糟糕:《重塑幸福》。一股鸡汤励志的味道扑面而来。其实书的原名是: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*ck,粗鄙而犀利的名字,和刚才说的"重塑幸福"完全联系不起来。

从书本内容出发的话,更好的翻译是:《关我屁事的终极奥义》或者是《摆烂的艺术》(后面我就用《关我屁事》来形容这部书)

中文译名是让你"追求"幸福,实际上这本书原来是想教你摆烂的。

查理·布考斯基的例子

这本书的第一章,讲了个例子。美国有个特别有名的已故诗人,查理·布考斯基,他被时代周刊称为是美国下层阶级的桂冠诗人,发了几千首诗歌,数百篇短篇小说,累计出版作品60余部。

一个这么优秀的成功人士,实际上是个什么人呢?他经常进出监狱,有毒瘾,还时常嫖娼,可以说是一无是处。

作者的意思是,即使你一无是处,一直犯错误,你也可以取得传统意义的成功。

这个桂冠诗人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了一个简单的词组 "DON'T TRY" , 直译过来是"不要尝试"。词组来自他给朋友写的一封信:"不要尝试,既不要为了凯迪拉克而尝试,也不要为了创作或为了不朽而尝试。你要等,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,那就再等。"所以,这个墓志铭其实应该理解为: 别努力了,躺平吧。

这本书和后来流行的另一部《如何能一无是处但也取得巨大成功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不同的是那一本更像是个人自传,这本则会希望从观念上帮你改变。

传统成功学 vs. 《关我屁事》

传统成功学 《关我屁事》观点
不懈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努力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
追求完美,力争卓越 接受不完美,关注真正重要的事
避免失败,专注成功 拥抱失败,从中学习
积极思考,向上奋斗 现实思考,适度放松

传统的成功学的理念,基本是让你奔着秦始皇的方向发展的——不遗余力的努力奋斗,最后完成统一霸业。每天像一个苦行僧一样追问自己,还记不记得自己的初心和梦想,然后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。

不过大家应该很快能发现,这种成功学书籍,看的时候是也很冲动想努力,眼神都变得坚毅起来;放下书看到手机,想想距离中午吃饭还有30分钟,要不然先打一局游戏,下午再开始统一天下的大业。

这些成功学理论,最大的问题就是粗糙。适合脑子一热看一看,里面的所有理论都经不住推敲。

努力不是成功的充要条件

graph TD A[努力] -->|不是充分条件| B[成功] C[不努力] -->|有可能| B A -->|有可能| D[失败] subgraph 关键因素 E[方向正确] F[时机合适] G[资源匹配] end E & F & G --> B

努力追逐梦想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吗?有没有人不努力也享受了成功呢?答案当然是有的。

不努力的成功者:乾隆皇帝

比如乾隆皇帝。他努力了吗?没有。

康熙造就了盛世,雍正呕心沥血,最后乾隆捡了个大漏。后人还要说"康乾盛世"。雍正都要问一句:你们礼貌吗。

要说他完全没努力,那也不尽然对,他主要是努力花钱。六下江南耗费白银2000万两(如果按照粮食购买力衡量,相当于现在150亿-200亿元)

那么过的这么爽,后来遭反噬了吗。没有,乾隆在位时间很长,25岁当皇帝,活到85岁,退位后还实际统治了3年,88岁驾崩。乾隆活到88岁。

努力的失败者:崇祯皇帝

有没有人一直努力结局也很悲惨呢?

当然也有的。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,每天批阅奏章至深夜,锐意改革。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,还要"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",不愿意迁都。最后落得个自杀的结局。

所以努力奋斗根本不是充要条件,既不充分,也不必要。

核心观点

努力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,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。成功往往取决于方向、时机和资源的合理配置,而非单纯的投入时间和精力。

接受自己是个一般人

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一般人,主要分为两种情况:

两种自我认知误区

过分自信型

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,觉得其他人都是菜鸡

  • "我比xxx聪明多了,为什么他飞黄腾达,我在这里送外卖?"
  • "那个yyy,上学时候整天被同学欺负,看上去傻乎乎的,他怎么开宝马了我还在骑电驴?"
  • "某某公众号,写的东西特别简单,文笔比我烂很多,怎么就十万阅读?"
过分自卑型

对自己的能力过分否定,觉得所有人都比自己强

  • "强调自己原生家庭伤害,在大家比惨的时候发言积极"
  • "哎,你做的那件事我做不来啊,我没有你那么懂开发"
  • "哎,我公鸭嗓,普通话不标准,做视频解说哪有人会听"

其实,大部分人都是一般人。家境普通,长相普通,不爱学习,做事情三分钟热度,没有远虑,满是近忧。而大部分成功者都和你我一样,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毛病。

为什么公众号文笔简单,阅读却很高。可能是因为它的原创数量巨大,累积了几千篇文章,从公众号的红利时代就开始写,累积了很多关注,关注者已经习惯了他的文笔,写什么都有人看和转发。

为什么小红书一个大字报图丑字大,还高赞,因为它抓准了热点,用大图大字清晰的传递了热点,得到了小红书的扶持。

说做自媒体自己长相普通,发音不准的,可以看看"自说自话的总裁"

做出这些成绩的,都是一个个的普通人。

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

《关我屁事》里谈到了对失败的重要认知。

flowchart TB A[失败是不可避免的] --> D[如何看待失败] B[失败是成功阶梯的重要环节] --> D C[失败提供重要信息] --> D D --> E[控制失败成本] D --> F[从失败中学习] E & F --> G[迈向成功]

失败是不可避免的

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,我相信大部分人这辈子都没少经历失败。从学生时代开始,除非你总是全年级第一,否则失败是必然要面对的事情。

失败本身是成功阶梯里的重要环节

失败剥去了不重要的东西……我得以把全部精力投向唯一重要的工作…当我一无所有,反而建立了坚实的基础。

— J.K.罗琳,《哈利波特》作者

罗琳当时也算是走投无路。相当于她去参加考试,题目是个选择题,答案有ABCD,她考了4次,前3次全选错了。她如果这时候抑郁了,纠结在"我怎么考了3次还不行",那哈利波特也写不出来。

既然失败不可避免,它又能起到协助你排除干扰和错误选择,那整个态度就要转过来:不应该害怕失败,正确的思路是如何控制失败的成本,并从每一次失败中尽量获取更多的信息。

努力的方向很重要

既然都是普通人,其实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。你在每个方向上都发力,每个方向上的力就都不够。

秦始皇的资源分配问题

秦始皇要做的事情太多了。北抗匈奴,南边还要扩张。这边还要书同文车同轨,修陵墓找神仙。太忙了。

秦始皇当时只需要认真做一件事:锻炼身体争取多活15年, 65岁再下线

65岁不难做到,史书记载秦始皇精力过人,而且子嗣也不少,不应该是个身体差的。不到50岁就挂了主要是太爱折腾,古代那个条件没有动车没有飞机,全国巡游对身体要求太高。

不需要长寿,只需要和刘邦一个岁数。多出来接近15年时间,等于是统一中国后他的在位时间翻倍。即使他要做的事情都一样,那也会好很多:

  • 陵墓/长城都可以放慢一倍速度修,秦国人民不会那么苦
  • 看出徐福是个骗子,知道成仙修道毕竟是虚幻
  • 既然知道修道是虚幻,就有足够的时间选继承人,不会让赵高有机可乘

选择努力的方向,首先要完成"普通人"认知。既然自己是普通人,那么需要千里挑一的运气来做的事,就不要浪费任何精力。既然成功者很多也是普通人,那么只要方向专注,一定会有回报。

焦虑源自价值观

《关我屁事》里有个洋葱理论,鼓励大家用抽丝剥茧的方式从自己的情绪里找到价值观本源,共分为3个层次:

第一层:
你此刻感觉什么
第二层:
为何产生这种感觉
第三层:
衡量标准/价值观

洋葱理论案例分析

案例一:朋友迟到

1

情绪:你对朋友爽约感到愤怒

2

原因:你愤怒是因为觉得被不尊重

3

价值观:尊重他人时间是最重要的

案例二:孩子学习

1

情绪: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,回来后纯玩,你感到焦虑

2

原因:焦虑的原因是担心他把心玩野了

3

价值观:孩子不能过的太舒服,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

对价值观的剖析会引发对价值观的反思。反思价值观后调整价值观,就能顺着洋葱模型治愈焦虑。

学会说不

这里说的学会说不,主要是一个反向思考的能力。类似于芒格的一个理论:你可能不知道哪些投资标的是正确的,但是你可以想办法排除错误的。投资导师段永平非常推崇巴菲特和芒格,主要强调的都是说不的能力。

graph LR A[避开错误] --> B[减少损失] B --> C[保存资源] C --> D[等待机会] D --> E[精准投入] E --> F[成功]

投资的关键不是做对决策,而是避免灾难性错误。

— 沃伦·巴菲特,2013年致股东信

巴菲特2013年的致股东信上说:"投资的关键不是做对决策,而是避免灾难性错误"。多错误说不,慢慢就走向成功了,总是追逐成功,反而容易因为错误决策把前面攒下来的筹码都丢掉。

拼多多创始人与段永平的案例

拼多多的黄铮是段永平带出来的,师徒俩都参加过巴菲特的饭局,按说沟通交流应该很多。黄铮推荐段买拼多多,段就是始终表示"看不懂"不愿意购买,虽然后面也买了点,但仓位占比非常低。段永平"勉为其难"购买"少量"拼多多的时候还发过帖子,成本大概在50美元左右。2年后拼多多最高曾经到达150以上。他和巴菲特在投资上都是如此,宁可少赚/不赚,也要避开自己不熟悉,看不懂的领域。

这事情有点类似于,你看到李大霄每次大跌的时候就喊要反弹,然后每次都说错。那你下一次跟他反着来,熊市的时候他说大涨你就马上做空,牛市的时候他说大涨你就立刻止盈,比自己盲目判断胜率要高。

对错误的努力方向说不,对错误的投资标的说不,对粗糙的成功学理论说不,那其实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。

写在最后

《关我屁事》这本书是真的不错,如果你正经历人生的迷茫期,或者总是焦虑,那非常建议可以找来看看。(注意,原书名是《重塑幸福》)

核心观点总结

1. 努力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

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,而且成功与失败常常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。

2. 接受平凡的自己

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,包括许多成功者。这种认知能减轻不必要的压力。

3. 失败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

不要害怕失败,而是要关注如何控制失败成本并从中学习。

4. 学会对错误选择说不

避免错误决策比追求正确决策更重要,能保存资源等待真正的机会。

写书评太累了,真不是人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