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兴衰:诸葛亮做错了什么?

从隆中对到北伐,成也诸葛,败也诸葛

历史分析 阅读时间: 15分钟

三国演义算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部小说。随机从孩子里抽100个人,没听过三国故事的孩子可能不到5个。

由于整部三国演义(不是三国志),很明显的在尊刘贬曹,小时候读的时候,总觉得蜀国才是主角,希望刘关张这一方能获胜,战胜邪恶曹操率领的魏国。

不过现实总是很残酷,就像水浒传最后宋江为了编制送了兄弟,三国演义奇谋百出,百战百胜的诸葛孔明,也在兴复汉室的执念中郁郁而终。

当时看三国,就有几个疑问:

  1. 蜀国开始走下坡路,是从关羽大意失荆州,刘备执意报仇兵败开始的。请问这时候,最会打战的诸葛亮在哪里?
  2. 为什么明明前面一直在占便宜,只不过输了2战就元气大伤,而曹操整天打败仗,地盘越来越大?
  3. 到底蜀国有没有机会翻盘,翻盘点在什么地方?

今天我来说说这个问题。

隆中对

要分析刚才的几个问题。要从头开始讲起。

三顾茅庐的时候,诸葛亮先是摆了会谱,弄了个童子过来应付刘备。这也是深谙营销之道。我是学问很大,但要是免费给你,难免将来被你轻贱了。等你不辞辛苦跑了3趟,我再跟你说怎么争天下,这时候你才能竖起耳朵来听。

彼时刘备问策于诸葛亮,嘴里说是要兴复汉室,心中当然是要统一天下。诸葛亮于是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。内容大概是说,要统一天下,先得把荆州,益州收了,然后等待时机,打中原。中原打了,天下就定了。

flowchart TD A[隆中对战略] --> B[取荆州] A --> C[取益州] B --> D[等待时机] C --> D D --> E[攻取中原] E --> F[统一天下] style A fill:#2a6f54,color:white style B fill:#e9c46a,color:black style C fill:#e9c46a,color:black style D fill:#f8f9fa,color:black style E fill:#d9480f,color:white style F fill:#264653,color:white

隆中对是诸葛亮总的战略战术方针,其实仔细看刘备后面的发育,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——骗荆州,取益州,然后三分天下。

荆州原来是刘表的,益州原来是刘璋的,诸葛亮意思是这两人都比较弱,先拿下再讲。

在执行过程中,也基本没有出现太多偏差。荆州益州都如期拿下,还和孙权联合在赤壁让曹操吃了一憋。此时刘备算是迎来人生高光时刻,隆中对已经执行了一半,只等收复中原了。

隆中对有没有问题?

按说此时要做的事情,就是守好益州和荆州,然后"等机会"了。

可是,隆中对这个战略,有没有问题或者隐患呢?

有的。最大的问题和隐患其实来自于孙权。

赤壁之战后的荆州

首先,荆州是一个很大的地盘,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:南阳郡、南郡、江夏郡、零陵郡、桂阳郡、武陵郡、长沙郡。

赤壁之战后,大家是这么占地盘的:
  • 南阳郡为曹操独有,南郡/江夏曹操也各占了一部分
  • 孙权/刘备拿的是荆州南部 武陵、长沙、零陵和桂阳 以及江夏的一部分,南郡的一部分

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没有分的那么清楚,实际控制的情况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但是刘琦死后,刘备为荆州牧,所以实际上这几个孙刘联合拿下的部分,还是刘备说的算多一点。

荆州实在太过重要,导致孙刘终于在这件事情上有了嫌隙。也就有了孙权喊刘备"还"荆州,刘备做老赖的说法。其实这个"借"的说法靠不太住,什么借不借的,原来的归属是刘表,大家一起拿的,跟你孙权有什么关系。

当然,最后属于谁还是实力说话,孙权企图武力让刘备就范,两方争夺下,最终做了约定:

南郡、零陵、武陵归刘备,剩下的部分(江夏,桂阳,长沙)归孙权。

拿益州

刘备在荆州运营了一段时间后,马上执行了隆中对的第二步:拿益州。

刘备拿益州的过程不算光彩,刘璋本来是邀请刘备过来一起打张鲁的,给兵给钱。结果刘备没打张鲁,还勾结刘璋手下的张松,法正,目的只有一个,取代刘璋拿下益州。

中间阶段

曹操打孙权,孙权喊刘皇叔帮忙,皇叔自己不出兵,厚着脸皮找刘璋要1万士兵。刘璋还给了4000(按说连4000都别给,光他刘璋什么事),刘备就借机发飙,意思是刘璋小气。

阴谋败露

恰逢张松跟刘备私通款曲被张肃发现,张素告发张松,张松被杀。

兵戎相见

刘备看到这下完了,阴谋败露,索性撕破脸皮,诱骗并捕掳白水军督杨怀和高沛,吞并他们的军队并且攻打成都。

214年

刘璋向刘备投降,刘备拿下益州。

这个益州,就是后面蜀国的基本盘了,也就是巴蜀之地。如果按照今天的视角看,益州包括了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四个省,要说地盘也不小。但当时可没有现在的高铁和公路,益州的实际上是价值远及不上荆州。

吞汉中

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,于217年向北攻占汉中,战事维持两年。

219年,刘备领有汉中,控制中国西南地区,汉中同时也成为益州屏障,同年秋进位为汉中王。

到此时,诸葛亮的隆中对算是执行了前半部分,益州整个拿下,荆州也拿下部分。

此时的蜀国看似如日中天,其实埋下了隐患:

  1. 荆州拿的不算踏实。跟孙权的关系颇有嫌隙,荆州的归属是打战打出来的,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。
  2. 刘备需要在汉中vs曹操,在荆州同时vs孙权和曹操,对于他来说,压力山大。
  3. 常年征战,刘备虽然获胜,手下几无可用之兵。曹操在撤离汉中的时候,还搞了汉中大撤离,没留什么东西给刘备。
  4. 刘备已经58岁了,年逾花甲。

所以隆中对虽然完成了一半,后一半则显得有点渺茫。

此时的正确战略

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事呢?

深挖洞,高筑墙,广积粮。不要太跳,猥琐发育。

刘备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同时对抗曹,孙两家。保住现有果实是核心要务。

从这个核心要务出发,自然就有了具体的战术方针:

  1. 益州本身属于后方,而汉中和荆州都是前线,需要尽全力保住现有胜利果实。
  2. 想争天下得有综合实力,需要迅速高效发展经济
  3. 外交上,东和孙权,北抗曹操。

为什么要说这个战术方针呢,因为有了大框架,才有具体的操作。

根据1,就要思考,让刘备天子守国门坐镇汉中,这没问题,但是荆州交给关羽行不行?

→ 事实证明关羽不适合守荆州。

根据2,如何建设完整的经济发展机制,谁来主持经济工作?

→ 最终做经济主持工作的人是诸葛亮。他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。但是,是不是有更需要诸葛亮的地方?

根据3,东和孙权,北抗曹操该如何操作?

→ 实际情况是,外交几乎是0。后面会说到,荆州的丢失,和失败的外交有着必然联系。

下坡路

大意失荆州

荆州之失,是蜀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。

刘备的荆州/益州两个地方,本来就拿的不太容易,自身根基也不足,所以容错性很低。

诸葛亮把荆州交给关羽,自己去配合刘备拿益州,交代的就是:东和孙权,北抗曹操

关羽是怎么做的呢?

孙权来结亲,关羽说我这老虎的女儿怎么能嫁给狗的儿子。我们且不说关羽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,但是从他说的这个话,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"东和孙权"这根弦。

timeline title 荆州之战时间线 219年7月 : 关羽北伐 : 进军樊城 219年夏 : 曹操派于禁应对 : 关羽水淹七军 : 拿下樊城,威震华夏 : 包围襄阳 219年秋 : 曹操联系孙权 : 请孙权拿荆州偷家 219年11月 : 陆逊占下荆州 : 关羽后路被断 : 败走麦城

从7月到11月,整整4个月时间,关羽完全没有想过孙权会偷袭。甚至曹操故意通知他孙权动手了,他都没有选择马上回救。

关羽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有个很大的区别,诸葛亮是谋定后动,做了很多准备,关羽当时只是想敲打一下,谁知道曹军如纸糊的一般,他越打越兴奋。

如果拿了樊城马上稳住阵脚,回师荆州,曹操也不会急的要找孙权合作,不会有荆州之失;但是关羽见曹操如此不济,又想一鼓作气拿下襄阳。

那么,关羽去打曹操的时候,荆州留给谁守呢?留给了糜芳和傅士仁。

这两个人叛变,把江陵和公安两座坚城拱手让给了孙权。

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,关羽丢荆州的时候,诸葛亮在哪里呢?

此时的诸葛亮,犯了两个错误:

  1. 作为三国时期最能打局部战争的王者,他没有在荆州坐镇。

    樊城是诸葛亮建议打的。7月到11月这么长时间,诸葛亮就算开始没有前往荆州的意思,全权信任关羽,但是前线战事有如此大进展,作为领导人难道不应该马上去关心一下?

    这就像你平时开个网店日销量100,你都安排运营小妹在管理;出差的时候突然听说销量从100涨到1000,是不是要赶紧回来部署一下?

    你说巴蜀之地偏远,人家李白乘舟从白帝城到江陵,一边听猿叫一边喝酒,一天就到了。你怕干涉关羽的行动,那你去荆州办公室里坐着帮忙稳稳后方嘛。

    这是一个失误。

  2. 对于打樊城的事情,没有做好规划。

    樊城打下来接下来怎么办?是守好樊城,还是进军襄阳?这个事情如果事先有做好规划,不至于4个月了还在作战。

    比起樊城那边的胜利,荆州的安危显然重要太多了。如果此时刘备和孙权如胶似漆,当然可以拿樊城,问题是关羽和孙权关系很糟糕。

    完全认定孙权不会偷袭,是轻视对手的表现。

不管之前孙刘多么甜蜜,必须认清楚,如果要一统天下,孙权就是敌人。他只是作为制衡曹操的力量,暂时需要"东和"而已;

如果是诸葛亮打樊城,关羽守家,或者反过来,诸葛亮守家,关羽打樊城,荆州都不会丢,樊城也照样可以拿下。

益州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,但是也没有到"不能放手"程度。

如果说诸葛亮搞经济的水平是100分,我觉得换个80分的人来搞经济,肯定能找出来。

而荆州丢了,天下可没有第二个荆州。这个地方太重要了,是蜀国能一统天下的根基,也是诸葛亮自己隆中对的核心部分,许胜不许败。

刘备东征

刘备东征肯定是个错误。为君者,家国天下和自己的私情是一定要分清楚的。

关羽是命是命,蜀军将士的命也是命。

为了光复汉室,抵抗邪恶曹操,你可以出兵;为了夺回荆州,重新拿回战略要地,你也可以出兵

但是出兵的理由不能是为关羽报仇。

看起来,夺回荆州和给关羽报仇,做的事情似乎是一样,但由于出发点不同,所采取的措施也截然不同。

如果是为了夺回荆州

要思考的是:

  • 何时夺
  • 怎么夺
  • 御驾亲征还是派蹲在成都搞经济的诸葛亮上
如果是为了报仇

要思考的是:

  • 不管怎么样都要打
  •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
  • 打出气势打出决心

一个是理智,一个是情感,平头百姓可以站情感,但刘备不行。

因为,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

221年7月

刘备发动夷陵之战

决战前

孙权求和,刘备不允,孙权安排陆逊迎战

222年正月

蜀军在夷陵建立大本营。陆逊龟缩防守,两军相持

222年7月

陆逊火烧连营,蜀军大败,退回永安

223年4月

刘备一病不起,亡故于白帝城

此战后,蜀军元气大伤,彻底由盛转衰,此时的战略中心,已经从原来的保住荆州/益州/汉中的胜利果实,转变为龟缩防御

这里有2个问题:

  1. 刘备打孙权,魏军在干嘛?

    曹操220年去世,此时正值魏国政权更替,根本腾不出手来进攻。夷陵之战完全打完后的2个月,魏才来打吴,不过那个时候吴国已经做好防守准备。

  2. 夷陵之战号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(另两个是官渡之战/赤壁之战),这么重要的战斗,诸葛亮在哪里?

    答:诸葛亮在发展经济。其实看整个夷陵之战,虽然是刘备的复仇之战,但是并不是没有机会。从刘备出兵到兵败,长达一年时间,而陆逊一开始都在防守。

    如果换诸葛亮来打,会不会有更好的表现?

   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智力天花板,三国时期完全没有对手。

    三国演义最后还编了一段,陆逊追刘备,被诸葛亮用八卦阵困住而不得出,然后为诸葛亮的父亲所救。历史当然没有这个八卦阵这种法术,但是诸葛如果随军,刘备应该不至于被一个火攻干翻。

    诸葛亮没去,原因应该是,苦劝刘备未果,君臣之间已经有了嫌隙

    此时去前线刘备也未必听劝,诸葛亮只能做好后勤保障。

刘备东征失败后,蜀军元气大伤,此时的战略中心,已经从原来的保住荆州/益州/汉中的胜利果实,转变为彻底龟缩防御, 先为不可胜,而待敌之可胜

诸葛亮治国

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人才之一,这不仅仅是他在战斗方面的表现,在经济建设上,也无人能出其右。

裴松之注引袁准"亮好治官府、次舍、桥梁、道路",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。

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:

陈寿称为"识治之良才,管、萧之亚匹。"

"至今梁、益之民,咨述亮者,言犹在耳,虽甘棠之咏召公,郑人之歌子产,无以远譬也。"

袁准评价为"亮之治蜀,田畴辟,仓廪实,器械利,蓄积饶,朝会不华,路无醉人。"

诸葛亮在世时,蜀汉虽然国力较弱,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,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,诸葛亮搞经济建设的杰出能力。

北伐

为什么要北伐

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写的很清楚:

  • 益州疲弊,危急存亡之秋
  • 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
  •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

诸葛亮是很清楚情况的。如果大家都休养生息,蜀国最终的结局还是完蛋。

  1. 蜀国的户数大概是28万,魏国人口是103万。差距太大,魏国只会越来越强。
  2. 只有不断骚扰曹魏,让曹魏没有办法安心发育,限制他的发展速度
  3. 战争有助于转嫁国内矛盾,提升士气。
  4. 从军事时机看,魏国君主更迭提供了战机。228年前后曹丕新亡、曹叡即位不久,魏国朝局尚未稳固;孙权此时与蜀重新结盟牵制魏国东线;南中平定后蜀汉后方无虞。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有利时机,故决定出兵。

北伐的隐患

粮草

诸葛亮共进行了5次北伐,从228年到234年。其中有几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。

以前没有飞架天险的桥梁,没有高速公路,所以巴蜀之地易守难攻。但是,他打出来也很不容易。

诸葛亮在北伐时,如何给将士运粮是最大的问题,三国演义里说的木牛流马,都是为运粮而设计的工具。

诸葛亮还被迫要以战养战,打下一个地方就地收割粮食。

第二次北伐时打陈仓(就是韩信当年那个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的陈仓),才打了不到一个月就着急了,主要就是粮草问题。

本来攻城战就很难打,守将郝昭又精于防守,陈仓地势也是易守难攻,这时候越急越打不下来。

但是不能不急,再打大家都要饿肚子,最后久攻不下只能退兵。

第四次北伐,马上要取得成绩了,负责送粮草的李严搞鬼,前方没粮,而李严又捏造了孙权要偷家的消息,诸葛亮只能撤退。

国力

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在连年北伐中逐渐消耗了宝贵的元气。

虽然诸葛亮是顶尖的内政选手,基本保持了经济的基本运转,但战争的巨大投入仍是不可承受之重。

史料显示,蜀汉后期人口持续下降。刘备入蜀时,益州户口尚有百万以上人口;而到263年蜀汉灭亡时,全国总人口仅剩九十余万(包括东州人等流民),只相当于东吴人口的几分之一。

50年中,人口负增长了20%,虽然其中虽有战乱屠杀、流民东迁等多种因素,但连年北伐征战、劳役繁重无疑加剧了蜀地的人口凋敝。

诸葛亮死后,北伐被暂时叫停。蒋琬、费祎等执政时期基本停止大规模北伐,休养生息达十年之久。

等到费祎去世、姜维掌军,又恢复了积极北伐的路线。

姜维在十余年间前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,比诸葛亮更频繁,但收效甚微。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蜀汉,哪里还经得住这样连年征伐,长期的军事透支让263年魏国伐蜀时没有了抵抗之力。

北伐中的失误

个人认为,如果要分析诸葛亮的失误,不能站在上帝视角。

比如批评诸葛亮不应该用马谡,得站在当时的视角复盘。为什么不能用马谡。

我认为诸葛亮的几个问题:

1. 用人失察

马谡是刘备专门强调过不能用的人,诸葛亮还是强行使用。

这个事情非常反常。但是联系到李严后面的扯后腿,应该不难看出原因:蜀汉内部并不是上下一心,铁板一块。

即使是以诸葛亮的地位,在蜀汉也不得不受此事影响。在诸葛亮看来,马谡是"自己人",类似于站长看余则成。

但是战争不是搞小圈子的地方。街亭战略位置太重要了,守街亭这件事情,如果难度特别高,诸葛亮就应该自己守;如果难度不那么高,那就要换听话的守。

这个守将必须确保能完全贯彻和执行你的意志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简单来说,要找老实人,不应该找"厉害的人"。

太注重小圈子,用人就容易偏颇。

2. 太过保守,瞻前顾后

司马懿对诸葛亮有一句评语,"亮生平谨慎"。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里也说,"先帝知臣谨慎"

在北伐期间, 魏延曾提出要"奇袭子午谷",效仿韩信。

其策略是他自己带着5000人,直接从子午谷走,偷袭长安,然后诸葛亮的5000人和他回合,再一起对付来救长安的援军。

这个策略本身其实还是有问题的,1是魏延认为可以10天走完子午谷,实际上不行。曹真反向走过一次,用了一个月。 2.魏延认为一到长安,长安措手不及就会投降。这个点也想当然。

重点实际上是诸葛亮的态度。

如果当时是诸葛亮带着韩信,我估计韩信也要跑。你很难想象诸葛亮能像刘邦那样,把一个刚从法场上来回来的人,直接破格提升为大将军。

北伐的战斗,用"稳"是不行的,因为时间不站在蜀国这一边。只能像德国当年那样发动闪电战,以强大的战斗力快速解决战斗,而不能陷入战争的泥沼。

瞻前顾后适合于龟缩防守,猥琐发育,北伐期间,宜快不宜慢,宜奇不宜正,反而要用"奇",以正和,以奇胜。

魏延的策略可能是鲁莽,但是能不能优化改进呢?有没有可能对策略微调,提升胜率呢?

如果都要100%的胜率才动手,那这战也别打了。

如果没有北伐

北伐的失败,让蜀国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。

如果没有北伐,猥琐发育,是否有机会翻盘呢?

不北伐的话,发展有这么几个方面

内部治理与政权稳固

诸葛亮执政时期以严明法纪和任用贤能著称。如果不北伐,他可以进一步加强蜀汉的内部治理,巩固政权基础。

恢复人口与发展农业

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散。益州原本相对富庶,但经过刘焉、刘璋割据和刘备入蜀战争,也元气大伤。休养生息政策下,人口恢复与农业发展是首要任务。

后期蜀汉无法抗衡曹魏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不够了,兵役比例是不能无限提高的,所以某种程度来说,人口数量决定了士兵数量。

外交策略与联盟

蜀吴联盟

诸葛亮本就深知蜀吴合作的重要性。

222年刘备东征战败后,他马上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重新言和,成功修复了联盟关系。

如果把曹魏看做强秦,和孙权的联合就是合纵。联盟可以更深入,比如制定盟约,谁被打了另一家就来救。震慑曹魏,换取发展时间。

离间

曹魏并不是铁板一块。其实后面曹氏宗亲和司马懿家族的矛盾也不小。中间有很多文章可以做。

史书曾载魏国上庸太守孟达与诸葛亮书信密谋,计划内应外合夺取上庸,可惜因事泄被司马懿急袭所败​。

策反这种事就要时时用处处用,不要怕失败,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。

联合边疆民族势力

中国历朝历代,没有一个朝代不烦草原的。

史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陇右羌胡响应,蜀军得以一度夺取武都、阴平二郡​。

若改为长期谋划,他可持续经营与羌族的关系,以金帛利诱或封官许诺,使其不断在魏国雍凉边境生事,牵制魏军西北兵力。

军事策略

依托天险,龟缩防御

打出去不行,守住还是比较容易的。

第一条就是守好汉中防线。

诸葛亮北伐困难重重,曹魏打进来也非常吃力。蜀汉的最后一战,邓艾是裹着被子从山上滚下来的。

如果全力守好汉中防线,曹魏没有机会。

第二是警惕东部

虽然和吴国有联盟,但是吴国素来反复无常,所以一边交好吴国的同时,自己这边也要时刻防着东吴翻脸, 做好最坏的准备。

渐进蚕食

不打北伐,不等于毫无动作。等到国力逐渐起来,一边各种反间分化曹魏,一边则持续骚扰,等待机会。

机会是有的。

238年魏国讨伐公孙渊、249年司马懿政变诛曹爽,这些都是魏国顾此失彼的机会窗口。

如果蜀汉在这些时刻保持实力,完全可能出兵攻魏,取得局部突破。

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出击,力争"拔一城、得一地",逐步改善战略态势。

这种稳扎稳打的方略虽然无法一举定鼎中原,但重在保存蜀汉元气、延长生存时间,为未来变局赢得机会。

总结

从后面的结果来看。北伐达到的效果和付出,是不成比例的,某种程度上说,它加速了蜀汉的灭亡。

如果没有北伐,以诸葛亮的治国能力,应该可以为蜀国再争取出10-20年的时间,如果上天能给机会,也许历史就有机会改写。

只是历史没有如果。

写在最后

数了下,写了快7000字。三国演义是我小学六年级时看的书,当时对白话文还有点不太弄得明白,但是它的故事还是深深吸引了我。

大学后陆续玩了很多三国的游戏,比如三国志系列,三国群英传,曹操传等等。除了曹操传这种出来主角就是曹操的,我一般会选择刘备阵营,圆一下幼年时希望蜀汉获胜的梦。

用一句写在三国演义封面上的诗结束本文吧。

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